
培養和支持
基於佛陀教義智慧與慈悲的:
佛教精神生活藝術
與身心療癒的教育、研究、藝術和創新。
࿋法喜基金会
我们的工作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廣大的智慧與慈悲的潛力。當我們加深對相互依存(緣起)此一真知的認識和體悟,並以菩提心觸及內在本俱的超凡品質時,無論外部條件或挑戰如何變幻無常,我們仍能安住於內心的平靜和幸福,進而以此能為所在社區乃至整個世界帶來持久的和平與安樂。
我們的使命是護持佛法以最適宜當今之世的形式善巧示現。

近期活動
佛陀最具革命性的教导之一即是,我們的心不僅帶來由貪愛、憤怒和迷惑所致的痛苦,却同時也是這些痛苦的疗愈之源。而隨著國際上跨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佛教在大眾普遍所認知的佛教宗教之外,佛教科學(宇宙如何形成,思維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和佛教心理學(對應我們的認知科學,以及我們的情緒和如何處理這些情緒)也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自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现代心理学家逐漸發現佛教這門歷經時間考驗的哲學實踐和現代心理學學科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這包括心理狀態、情緒和行為的描述性現象學,以及感知和無意識心理因素的理論。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等心理治療師在佛教覺性經歷中發現了轉化、治愈和尋找存在意義的潛力。 一些當代心理健康從業者和神經學家,如乔恩·卡巴·金博士( Jon Kabat-Zinn )發現古老的佛教實踐(如正念的發展)具有經驗治療價值,而如杰克·康菲尔德( Jack Kornfield )則認為佛教心理学的基本教义对于解决家庭导致的创伤和痛苦、与他人和工作间的冲突等都很有益处,與西方心理学的工具可以產生良好的互補作用, Richard Davidson教授則通過科學實驗验证受过冥想训练的人的脑部活动变化,證明禪修可以藉著神經可塑性將人類的腦袋「重新駁線」從而提升身心健康。
介于此,法喜基金會聯合超戒寺基金會在2022年共同啟動了佛教心靈科學系列在線課程。這個系列課程面向正在從事和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康復輔導及社區工作 和其他支持心靈健康發展和療癒領域的專業人員。課程將提供來自佛教心靈科學的洞見和有益實踐工具,參與者可以將其與他們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結合,從而更好的支持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健康。